经过多年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同时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艰巨性也明显增强,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侧重点和内涵就会不同。因此,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新内涵新要求,从而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就成为做好新形势下全局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稳”是另一种形式的“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新现象。例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深化改革处在攻坚期,制度红利的释放还不显著;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有所积累,防控金融风险需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要防控资产泡沫;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风险易发。这些问题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为有效应对以上突出问题,防控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就需要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强调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有一些人认为,把稳作为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作为推进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对,这完全是误解。在当前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能做到稳已实属不易。因为我们要求的稳,是积极求稳,是为进而稳,是要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在“十三五”期间,就是保持6.5%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这个增长速度,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降下来了,是慢了。但这个速度在世界各国中,目前仍然是最高的;与日本、韩国等经济体在结束高速增长之后的速度相比,也是最高的。而且,从我国GDP的增量来看,由于基数大了,现在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因此,实现了稳,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成功实现了稳增长,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定目标,就必须把基本面和合理区间稳定住。一是只有稳住年均6.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到2020年GDP总量和人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只有稳住每年10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才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保证社会的基本和谐稳定。三是只有稳住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才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和经济风险。四是只有稳住每年物价上涨率,确保在3%的区间内,才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会发生大的波动。五是只有稳住每年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彻底脱贫,才能达到2020年的脱贫目标,确保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六是只有实现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稳”,才能稳定国内外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合理预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创新和创业、投资和消费的活力、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稳”是积极、主动、进取的,是奋发有为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进”。
二、以各方面的“稳”为“进”创造条件
稳中求进,稳是大局,还是指稳能够为进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从而保障进、推动进、实现进。我们也可以说,有了稳这个基础和条件,进才能成为可能和现实。
稳增长有利于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赢得时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培育新产业、研发新技术、形成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例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近些年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不到3%迅速提高到2015年的8%左右,在世界各国中发展速度都是最快的,但这一比例仍然偏低,还没有实现新旧增长动力的根本转换。这就需要通过运用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新动力的快速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否则,新动力就可能夭折。同样,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今天,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尽管目前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都已经基本出台,但改革的成效和红利还要取决于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小,这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保障。
稳就业有利于强化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2016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64.6%,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要拉动力。因此,当前稳增长,首先需要保持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及房地产调控和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调整的影响,2017年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存在不小的压力。要实现稳消费,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收入和劳动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因此,通过稳就业就可以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起到压舱石的作用。此外,稳就业还可以大大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稳政策有利于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通过继续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继续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并务求取得明显实效,就可以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防控资产泡沫,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稳物价有利于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空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需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特别是推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稳物价,就可以为要素价格的改革创造条件和提供宽松的环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稳预期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稳增长、稳就业、稳政策、稳物价,就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与发展前景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激情,让创造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这也可以增强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从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我国双向开放的新体制。
三、以关键领域的“进”为“稳”提供保障
稳中求进,进是目的。也只有保持进,才能保证稳不仅仅是短期的稳,而是长期的稳、根本的稳。这就要求我们在稳的前提下在一些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当前阶段,进的主线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稳”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虽然有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重大的结构性失衡,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中低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尽管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但服务业每年保持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为稳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8%提高到15%,按照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GDP贡献1.4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将接近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转入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轨道。
积极推进技术结构的优化,为“稳”奠定更高水平的技术基础。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需要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近些年我国在技术创新上明显加快了速度,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我国仍有巨大的技术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进入世界技术创新强国行列,从而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积极推进制度结构的优化,为“稳”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我国创造经济发展“中国奇迹”的根本保障和重要经验,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只要我们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深化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改革任务,我国就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中高速增长。
积极推进经济与自然结构的优化,为“稳”提供强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就需要加快绿色发展,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实际上,我国绿色发展的空间巨大,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高。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积极推进居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为“稳”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造成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规律,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巨大优越性就在于实现公平公正,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美国1929—1933年大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在基尼系数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发生的;拉美和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相反,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基尼系数基本都控制在0.4以下。我国正处在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调节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来源:《求是》
Copyright(c)2015 中国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 邮编:1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