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延龙图新区文化旅游发展论坛——延龙图新区中国朝鲜族文化旅游开发与展示”在延吉开幕。来自吉林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延边大学等10位专家学者,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围绕延龙图新区开发建设发表了精彩演讲。
论坛上,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率先发表演讲,为推动延龙图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宋冬林说,曾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旅游,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旅游改变世界”的未来已经到来。延龙图新区建设以文化旅游发展为主题,与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吉林省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相契合,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是加快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吉林省将全面构建“两核、三区、四带”的旅游空间布局,新区位于“东部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区”和“长吉图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带”之中,发展文化旅游将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引领延边绿色转型发展,全面驱动东北地区旅游发展新格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区文化旅游应如何发展?宋冬林提出五点建议。建议一:讲好文化故事,提升旅游品质。新区要讲好两个故事,一是中国朝鲜族故事,实现中国朝鲜族文化的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规划者要通盘考虑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从扑朔迷离的正史和奇闻轶事的野述中充分发掘中国朝鲜族名人事件和文化遗址,挖掘兼容历史传承和当代时尚的旅游故事,让游客近而亲之。二是讲好“闯关东”故事,近代历史上,鲁、豫、冀、晋、陕五省的大批贫苦流民,为谋生存,勇闯关东。仅1910年至1911年,从内地进入延边的闯关东者达1.9万人,形成延边历史人口流入的一个高峰。新区要将自然生态与文化紧密融合,开发以“闯关东”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踏寻“闯关东”遗址,了解“闯关东”奋斗史,感受内地文化与中国朝鲜族文化的交融魅力。
建议二:满足多样需求,构建共享空间。将市民的日常休闲和游客的共享需求相结合,构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的消费空间。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旅游组织方式的散客化、旅游传播方式的大众化,让多数游客更愿意与旅行目的地中的本地居民共享公共空间。因此,新区文化旅游的营销和管理要以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品质感和满意度为导向,以当地百姓的内生需求做支撑,旅游规划不可见物不见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境固然美,但对于游客而言, “白云生处有人家”才是旅游的首选。
建议三: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商业接待和公共服务水平,宜居方可宜游,游客来到新区除体验民族风情、欣赏自然风光外,是要休息、吃饭、住宿、娱乐的。基础设施应配套建设齐全,没有完善的交通、餐饮,风光再大美,人民再好客,也难以让游客到来、留下、再来。因此,政府的宏观叙事应契合游客的日常感知,通过改善城市生活空间、商业环境和公共服务,让广大游客感受到安全、便利和品质。
建议四:认清省情地况,服务大众游客。要认清我省大众旅游发展阶段的宏观基本面,不可一味追求高端和精品。大基数、低消费的宏观基本面要求我们做旅游规划、品牌营销和目的地旅游形象建设应从省情实际出发,将新区文化旅游开发置于坚实而厚重的市场基础之上。政府从战略层面科学设计,从区域发展有效实施,不仅要打造高端旅游精品,还要做好中低端旅游产品,把年轻人吸引来,把普通游客服务好。
建议五,坚持商业创新,开发旅游产品,新区旅游文化开发要坚持传统、致敬经典、持续创新。在国民旅游休闲需求和商业创新的双重推动下,大众旅游方式趋向定制化、个性化。我们应重新发现旅行服务、旅游住宿等传统领域的商业价值。旅游目的地的出租车和网约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可让人感知风土、解读人情;旅游酒店不仅是休息之所,也可让人味蕾绽放、梦里花开。新区文化旅游开发应以游客到访和停留期间的多元消费为前提,确保游客满意、市民有感。在提升民俗村、特色镇、历史遗址等经典项目品质和游客参与度、体验性的基础上,依托自然资源和商业环境,推出一批富有创新性和时尚感的旅游产品。
来源:延边新闻网
Copyright(c)2015 中国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 邮编:100345